公司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与主要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材料供应充足、采购渠道通畅。公司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工具、仪器、设备等均自行采购,其中主要原材料例如硅料、坩埚、钢、铝等,由各业务部门依据客户需求、计划要求、仓库要求等提出采购申请,计划部门进行请购单转化,采购部门收到请购单后进行采购;针对设备配件,公司采用供应商招标等形式。 公司核心产品均由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公司自产设备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为主的生产模式,销售部门根据产品销售情况制定销售订单,工艺部门和制造部门编制工艺文件,之后按照客户要求进行制造、安装、调试、系统集成,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和组织生产。 对于国内市场,公司深度打通各业务板块客户资源,打造大客户销售平台,通过区域覆盖、大客户跟踪、产品组合等方式多维度挖掘各个行业的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客户提供全方面、针对性服务;对于海外市场,公司聚焦欧洲、中东、东南亚等业务需求地,组建高素质国际化销售团队,加快落地公司国际化战略步伐,提升公司的国际化影响力和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公司主要是采用直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大部分产品通过参与市场招投标或客户指定合格供应商的方式获取订单,并向客户提供定制化设备及配套系统安装调试等服务;在国外市场,公司主要采用与代理商合作参与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销售。 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构建碳中和中央研究院、技术中心、技术部三级技术与产品研发创新体系,同时依托技术创新平台,聚合科研院所、高校人才资源,深化战略合作,建设新型产学研合作生态,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研究院围绕公司碳中和产业转型,结合公司各产业方向构建零碳、光伏、氢能、电能利用、清洁能源供热、新材料、数字化七大创新中心,持续凝聚研发力量,进一步提升了各产业整体研发效率;并且公司以区域创新中心为载体,通过漏斗式创新,推动新兴产业项目孵化,全年研究院与各产业合力推进研发课题12项。 习2023年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后续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由高速发展阶段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依托传统的数据要素投入推动发展的方式已逐步失效,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下,进行多产业融合,为传统行业插上新能源、新科技的翅膀,才能实现发展动能的再次释放。 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绿色清洁、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化、传统产业能源再利用,可以有效提高能耗、降低污染排放,从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节能节水、新能源装备以及光伏三大块业务板块,均是传统产能在“新质”要求下的良方,符合新时代、新变局下的产业发展浪潮。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压力,美丽中国建设任重而道远。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节能节水行业在绿色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国家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节水行业涉及节能节水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领域,在动力、化工、石油、冶金、核能、食品等各工业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等特点。行业以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已经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全球能源局势不断紧张,传统能源不断减少,节能节水系统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愈发显现。 节能节水设备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火电、煤化工、生物化工、白酒酿造、冶金、水务处理、钢铁、石化炼化、纺织、清洁供热等行业,均具备行业空间大、能耗高、亟需转型的特征,将形成对节能节水行业需求强有力的支撑。 政策端来看,在“双碳”框架下,我国自2016年起便陆续围绕节能节水出台多项政策,尤其是针对几个高能耗传统行业。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配合强化能效牵引助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改委有关部门印发《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将工业锅炉、电机、数据中心、服务器、充电桩、通信基站、光伏组件等关键产品设备纳入考虑,覆盖产品设备种类从《2022年版》的20种增加至43种,相关产品设备年能耗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例从25%增长至50%,进一步强化了产品设备能效管理的力度。根据《“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上升至11万亿元。随着各应用领域对于节能节水系统综合效能要求的不断加码,节水节能行业市场发展空间将再度提升。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节能提效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重点工业行业能效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形成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公司的节能装备主要包含溴冷机以及换热器两块主要业务: 溴化锂冷热机组利用不同温度下溴化锂水溶液对水蒸汽的吸收与释放实现热源的转换,是一种余热回收的热能设备,通常以工业领域广泛存在的中低温余热能为动力,在高真空度条件下,通过溴化锂溶液的状态和浓度变化,实现制冷、制热。多年来,溴冷机凭借其高效及环保的特点,成为化工、医药、环保等行业的首选,在制冷领域具有支柱性的地位。溴冷机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格局已较为集中,CR5达到80%以上。公司凭借优良的品质保障、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稳居行业前三的地位。市场需求方面,在传统应用领域基础上,新领域的需求释放正不断提速,尤其是随着全世界数字产业体系的持续完善和发展,数据中心建设对冷却系统的需求正不断提升,据中国制冷协会数据,在数据中心耗能环节中,制冷系统能耗占比达40%,根据《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发展白皮书》及预测,2025年溴冷机在数据中心方面的需求有望规模起量。 换热器,是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设备作为工业生产中实现热交换的关键设备,得益于下游广泛的应用领域,其具备庞大的市场规模。同时作为工业能效提升的重要装备,具备广阔发展前景。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我国换热设备行业规模从2019年的810.5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868.90亿元,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35%,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23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从900.2亿元增长至992.1亿元,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3.29%。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工业领域节水提效面临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匹配、部分行业水重复利用率不高、关键技术与装备存在短板等问题。节水方面,政策向来予以高关注和严要求,此前各部门发布过《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施方案》、《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施细则》、《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方案。水利部等9部门近期又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广合同节水管理的若干措施》;国务院所公布我国首部节约用水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将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发改环资〔2023〕1193号)》提出,要积极发展节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节水产品,发展节水服务产业,积极开展用水权交易,将节水改造和合同节水管理取得的节水量纳入用水权交易,推动非常规水源市场化交易。 空冷器在工业节水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下游应用领域涵盖石化、电力、冶金、水循环等多个行业,其中火电领域是近年来空冷系统的重点应用方向。一方面,火电仍是目前最重要的发电方式,2023年全国火电发电量占比达66%;另一方面,由于清洁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火电在能源转型阶段具备关键的调峰保障作用。2023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增强常规电源调节支撑能力,新建煤电机组全部实现灵活性制造,现役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灵活性改造的要求催生了空冷系统的新需求,我国北方70%以上的火电机组为供热机组,大部分供热机组都采用中压缸排汽进行供热,但受制于汽轮机对于低压缸最低进汽流量的要求,机组负荷难以下降。而对空冷机组进行低压缸零出力技术改造,切除低压缸供热,仅保留少量冷却蒸汽进入低压缸,让更多蒸汽进入中压缸供热系统,降低供热期机组负荷的出力下限,提升机组调峰能力。根据GEPResearch预测,2021-2025年仅循环水冷却市场将在2020年基础上年复式增长4%。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水污染的日益重视,国家节水政策、环保政策将相继出台,预计2021年及以后循环水冷却年均市场规模约为130~150亿,我国工业中空气冷却器的使用领域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前景广阔。 2023年,全球能源结构继续向多元化发展迈进,尤其是绿色清洁能源,在政策的引导推动下,实现了较快发展,显示出高景气度。根据IRENA的年度报告《2024年可再生能源容量统计报告(RenewabeCapacityStatistics2024)》,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达到473GW,占新增电力总装机的86%,累计达到3.87TW。其中,太阳能光伏装机量新增345.5GW,占同期可再生能源装机的73%。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1%;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110GW,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50GW,户用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40GW,截至2023年底,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09.49GW,同比增长55.2%。海外来看,欧洲、美国装机维持高增速,欧洲光伏协会(SPE)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新增光伏装机55.9GW,同增40%;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SEIA)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新增光伏装机33GW,同增55%;另外,“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如沙特、南非、马来西亚、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等,新能源装机或招标亦有明显增加,显示出对中国组件出口需求的持续增加。整体来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端多元化不断提升。 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及产能持续扩张,主产业链四个主要环节产量增速均超过60%。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2023年中国多晶硅产量143万吨,同增66.9%;硅片产量为622GW,同增67.5%;电池片产量为545GW,同增64.9%;组件产量为499GW,同增69.3%。产能快速提升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同时技术的快速迭代又推进新老产能的交替,中国光伏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持续优化经营效率、降低成本,以强大的自驱力进一步夯实了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优势。咨询机构Rystad预计,2023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将占全球94%,硅片产能将占全球96%,光伏电池片产能占比将为全球的90%;仅由于海外产业链产能扩张主要集中在下游,预计2023年底中国组件产能全球占比将降到81%。 “碳中和”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渗透比例提升是必然趋势,叠加全球数字化产业发展带来更高用能需求,新能源装机料将保持较快增速。根据IEA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预测,未来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将快速增长,预计2023-202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7,300GW,未来5年风光电将占新增可再生发电量的95%。 从趋势上看,Topcon以及HJT电池带来的技术革新,将推动N型硅片对P型硅片的替代。根据中国光伏协会CPIA数据,2023年,我国单晶硅片(P+N)市场占比已经超过99%,有望于2024年提升至近7成。同时,硅片向大尺寸、薄片化发展:(1)CPIA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上硅片尺寸多样,其中166mm及以下、182mm方片、微矩形硅片、210mm方片以及矩形片占比分别为2.0%、47.7%、20.3%、20%、10%,预计210mm方片以及矩形片未来有望成为市场主流;(2)硅片厚度上,目前主流的N型硅片较P型硅片薄20mm左右,而随着Topcon以及后续HJT电池的发展,硅片厚度将进一步降低,压降材料成本。 行业产能的较快提升,导致偏落后产能竞争劣势被显著放大,技术先进产品价格的快速下降持续挤压落后产品生存空间,光伏产业链的结构性利润下滑逐步向全链条传导,企业现金流压力提升加之融资环境变化,行业调整空间正逐渐显现。随着老旧产能的加速出清、中小产能的购并以及新产能投产的延期,行业供给侧格局将逐步优化。 发展氢能是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手段。氢能作为二次能源,是一种清洁型能源,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替代终端消费的化石能源,另一方面可以大规模长时间储存,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削峰填谷,促进风光消纳、缓解电网压力。 近些年包括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及中东诸国均发布了氢能战略发展规划,例如日本计划到2030年将氢气供应成本降低至30日元/Nm3(约1.43元/Nm3),韩国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成为韩国最大的能源来源,氢能将占韩国能源消耗的33%;德国2023年修订了2030年国内电解水制氢产能目标,从5GW提升至10GW,德国预计到2030年氢能进口量将占氢能总供应量的50%-70%,发展氢能已经是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共识,并且欧洲各国以及日韩等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一次能源侧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实现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下游环节也必然迎来改变。近年我国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度《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预计,2025年我国电气化率将超过30%,但由于风光清洁能源随机性、波动性大,而电能的生产、消费、运输又具有瞬时性,导致国内电力系统出现明显的供需错配。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量占比达到36%,而发电量占比仅为15.3%。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保障能源安全就是在保护工业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资源禀赋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在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大国博弈加剧的当下,对海外的高油气依赖度带来较高不确定性,因此高效益制取的氢能必将成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一环。 绿电制氢行业发展正逐步迈入快车道。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在建、拟建、备案、签约的绿氢项目总投资金额已超过7000亿元,2023年制氢电解槽招标量近1.8GW。随着光伏度电成本压降以及制氢电解槽成本的持续优化,绿氢项目经济型持续提升,需求有望加速释放。 政策上来看,2022年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作为第一个国家级别的氢能顶层设计文件,确定了氢能长期发展战略。各地方陆续出台氢能推动政策,顶层设计框架不断完善,因地施政加快推进氢能产业链落地。海南省发改委、工信厅、商务厅、科技厅、财政厅、住建厅、交通运输厅和应急管理厅联合印发了《海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提出按照“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以“培育新赛道,打造新引擎”为目标,统筹氢能生产、储运、加注设施建设,打造“一区(绿氢产业示范园区)、两平台(氢能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多基地(场景应用示范基地)”的氢能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风光制氢项目及制氢加氢一体站,且风光制氢项目不需要取得危化品安全生产许可。山东省三部门发布《关于对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通知》,提出自2024年3月1日起,对行驶山东省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政策试行期2年,到期后依据执行情况适时调整。 据IEA披露,2021年全球氢能需求超过9400万吨,长期来看,双碳政策引导+多环节技术升级、成本压降+产业链完善,绿氢市场空间尤为广阔;中短期看,政策推动+补贴跟进将加速绿氢产业建设需求释放。 面临国际形势紧张加剧、美元加息、能源格局调整等多重因素的经营挑战,通过创新赋能、大客户管理增质提效,有效保持了经营的稳定性,溴冷机事业部实现了超9亿元的订单获取。在供热市场方面:各项订单增长显著,借力大客户管理中心,大温差热泵做到每单必争,获得订单34个,燃煤烟气余热回收浆液闪蒸工艺获得首台套项目订单;在工业市场方面:余热制冷/制热技术在锂电池、稀土、电解制氢等多个行业实现节能工艺包零突破,低温冰机在苯酚行业首次商用,电制冷业务全年实现订单、销售双双超6000万元,创历史新高,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公司依托昆仑工程设计院就大庆石化百万吨级CO2捕捉项目,研发多组分乏汽直进的超高温一类热泵和物料直进的复叠超高温一类热泵,将热泵节能工艺包嵌入到主工艺中,实现主工艺蒸汽消耗下降31%。报告期内,事业部还完成了制冷工艺向电解制氢、碳酸锂、共聚甲醛、混凝土添加剂、硅胶产品、硫磺、苯酚等行业的推广以及渗透,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 在多晶硅行业,换热器业务量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年内先后签订订单达3.75亿元;在传统空分行业,国内空分客户稳定赢单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先后成功获得了欧洲多个冷凝器、凝汽器订单;同时,加大CO2储能市场开拓力度,以首台套集装箱式CO2高压储罐项目为契机,积极在北美、东亚等市场布局推广,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公司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所制造的CO2高压储罐取得了钢结构EN1090设计和制造认证,通过了集装箱CSC认证,获得了CSC海关号、TIR铅封号,取得了双良专用集装箱BIC国际注册编码等;对于罐体,还通过了压力设备PED认证。这些认证项目的高效完成为项目的交付打下坚实基础。 受益于火电灵活性调整改造政策带来的需求提振,公司空冷器累计获得订单32.17亿元。常规业务市场,继续保持火电、煤化工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其中钢塔间冷EPC系统业务,获得灵台、包头晶硅等4个项目8座钢塔订单,金额达13.16亿元,进一步彰显了双良在钢塔市场的领军地位;循环冷却水产品,连续获得了润阳、远景等项目订单;进一步开拓海外直冷市场,年内获得订单超10亿元,并成为GE、三菱等国际知名总包公司合格供应商,在国际直冷市场打响了知名度。GE直冷项目为双良在台湾地区的第一个大型直接空冷项目,项目地处台湾省台中市,设计要求抗9级地震及17级台风,且项目设计环境温度高、设计背压低、凝结水含氧量要求低,采用全美标设计,填补国内设计空白。 2023年度,公司节能节水装备业务整体实现营收29.62亿元,同比增长8.21%,毛利率达25.90%。 2023年度,公司新能源装备业务一面抓住多晶硅行业机遇期,力争多晶硅行业设备订单,一面加速拓展氢能新业务领域,潜心推动绿电智能制氢系统的技术升级与市场推广,始终坚持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全年累计获得订单超24亿元。 在多晶硅还原炉市场方面,公司继续稳固领军地位,还原炉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在65%以上,继续引领行业还原炉系统大型化与高品质发展;同时深化与业内龙头及后起之秀的沟通,强化与战略合作伙伴的进一步深度合作。创新方面,公司持续研发创新,加快优化60对、72对棒等大炉型,抢抓行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机会;同时中标青海瑞豪12及24对棒电子级还原炉及撬块系统,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公司绿电制氢装备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年产能达到300台套,二期车间正紧张有序地建设中。技术方面,公司绿电制氢技术持续迭代升级,自主研发的JSDJS1系列碱性水电解槽创新工艺能够提升电极能效,且创新结构提升设备安全性、延长设备寿命,优化气液分离系统、自控系统实现更灵活负荷调节。经国际权威第三方检测,公司的新一代JSDJS1-1000/1.6型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直流能耗为4.04kWh/、气液分离出口氢气纯度达99.99%、热启动时间仅10s、最低运行负荷低至20%,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方面,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JSDJS1系列碱性水电解槽已强力推向市场,并在海内外市场齐发力,并在国内以及中东、欧洲等地均有所突破。 2023年度,公司新能源装备业务整体实现营收26.78亿元,由于光伏多晶硅产能投放边际下滑,同比下降7.82%,毛利率提升至44.79%。 产能建设方面:2023年上半年,公司单晶硅二期产能完成爬坡,同时目前公司单晶硅三期产能已进入产能爬坡阶段,预计全部产能达产后公司产能将进入行业前三位。随着单晶硅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优势的单晶硅产能规模将为为公司生产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生态方面:在2022年基础上,公司单晶硅业务高效推进,与上下游厂商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与通威、新特、大全等硅料生产企业强化了长期稳定的原料采购关系;另一方面,公司经过一年多的稳定供货以及市场验证,通过持续高质量的产品供给能力,同通威、阿特斯、爱旭、润阳、天合光能、华晟等多家电池厂商建立起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 降本增效方面:公司全线以及定制化矩形硅片对应尺寸硅棒的能力。伴随产能规模提升,公司在注重规模化优势的同时,加快推进数智化工厂建设,在达成各项生产指标的同时持续降本增效。一是通过提升来料质量管控水平、配方优化、强化制程管理控制及出货质量控制等手段,从质控端实现成晶率、成品率提升及成本的下降;二是通过智能拉晶/一键拉晶、自动复投,提升人效超一倍;三是通过1600炉型快速稳温参数研发,实现调温工时同比降低近20%,引放成活率提高近5%。公司生产技术的持续优化将助力公司硅材料以及非硅双通道成本下降,推动公司逐步成为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单晶硅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组件业务维持稳定生产及供应,积极进行市场的拓展。组件产线mm延伸,从单玻向兼容双玻/透明背板组件发展,不断丰富P型、N型及HJT等不同类型组件矩阵。组件产品已获得TüVCQCZDHY等权威认证,未来组件业务的开拓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光伏产业链上的布局。2023年度,公司光伏业务整体实现营收172.73亿元,同比 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均属于战略新兴行业,产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管理经验丰富且业务能力强,对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成功带领公司实现快速发展。 公司从事真空换热技术研发和产品营销售卖超过三十年,拥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00余项,主编和参编了《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钢结构间冷塔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同时公司高度重视光伏新能源系统业务的研发投入,为我国第一批实现多晶硅核心生产设备自主生产的企业之一,目前已经具备半导体级多晶硅还原炉的开发以及包括CDM液冷换热模块在内的各类模块技术储备。在单晶硅业务领域,公司利用独特的热场设计技术及各类先进技术降低生产功耗并提升产品品质,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构建碳中和中央研究院、技术中心、技术部三级技术与产品研发创新体系,同时依托技术创新平台,聚合科研院所、高校人才资源,深化战略合作,建设新型产学研合作生态,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公司建立了健全的国内外立体营销体系,各项产品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公司四年两夺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溴化锂冷热机组和空冷塔产品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拥有江苏省唯一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殊荣,入选江苏省“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树立节能低碳行业的标杆。 2023年,公司荣得国家工信部认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获江苏省人民政府认定“省长质量奖”;获省发改委认定“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获省工信厅认定“省级绿色工厂”、“省级质量标杆”、溴冷机整机装配智能化制造车间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同时,凭借多年合作基础和优质的产品及服务水平,茅台授予双良战略合作伙伴、授予双良节能2023年度优秀供应商荣誉称号,不断深化产业链生态构建。2023公司荣获“分布式能源优秀项目特等奖”、中国节能减排企业贡献一等奖、碳中和领域突出贡献企业奖、获评“ESG金茉莉奖”等多项殊荣。 公司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与众多世界五百强及中国五百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 公司不同节能节水设备产品下游均涉及高能耗工业领域,且原材料和制造工艺相似,有助于公司在采购和制造过程中获得规模和共享优势,产品线之间亦可以共享客户资源,实现业务协同和突破创新。 公司多晶硅还原炉位于光伏新能源产业上游,借助还原炉产品的客户优势,公司的溴化锂冷热机组、空冷系统、换热器等产品凭借高品质也快速切入多晶硅行业,实现了对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此外,公司在原有多晶硅还原炉业务基础上,“蛙跳式”布局硅片、组件业务,在避免与客户直接竞争的同时构建多维度合作关系,形成良性合作循环,增强与客户之间粘性,促进组合产品快速放量。 在氢能领域,公司凭借在新能源装备行业丰富的积累,将其扎实的工业基础与理念贯穿在电解制氢设备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不断突破,电解槽产品性能指标领先;光伏与氢能的结合可以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尺寸硅片拥有更大的截面尺寸,可提升单次拉晶量、切片量,能够摊薄各生产环节的生产成本,同时,大尺寸硅片以及N型硅片单片瓦数更高,对应生产的组件产品功率更高,符合光伏行业增效降本的发展需求,是行业长期的发展方向。 公司现有及规划新增产能全部采用先进的1600炉型单晶炉以及相应的拉晶工艺,可以满足182mm、210mm以及其他各类规格尺寸的硅片生产要求,也完全可以满足N型硅片的质量要求,拉晶单位生产成本也较先前的产能更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023年度,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公司全体团结一致、多措并举,订单与销售再创新高。公司牢牢把握国家双碳战略机遇,一手抓传统业务,深耕“节能节水”板块,一手抓创新产业300832),布局“新能源”板块,开辟光伏、氢能新能源产业新赛道,形成了“节能节水”+“新能源”的产业格局,实现了“装备+材料”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14,926.93万元,同比增长59.9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0,155.55万元,同比增长57.07%。 公司将扎实推进建设“文化体系、人才体系、创新体系、内控体系”四体系,夯实“数智化平台、大客户平台”两大平台,筑牢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根基的基础上打造双良节能“双碳”核心竞争力。公司将在巩固并深化节能节水业务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持续拓展“双碳”新经济业务;光伏新能源相关业务也将不断投入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圈,力争成为“碳中和”下节能减排与新能源产业、装备和新材料双轮驱动的清洁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2024年度工作方针:公司将聚焦高质量增长目标,着力新质生产力路径,用高水平经营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1、技术创新谋求持续增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大环境下,公司将以三级研发体系为支撑,以“数字化驱动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解决方案”为抓手,聚焦大客户、大行业,深入挖掘客户新需求,拓展开发新产品新方向。 2、构建生态创造市场价值:秉承“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核心价值观,全面树立“战略意识、协同意识、品牌意识和超前意识”,围绕“建好用好大客户平台、推动公司健康稳定发展”战略主题,谋划未来发展策略。 3、深挖大客户平台价值,加快国际化战略步伐:公司将切实发挥大客户平台在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差异化竞争力,推动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 4、部署人才战略提升竞争优势: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有“数量多、素质全、能力强和活力足”的高质量人才保障。公司将注重推动经营团队能力提升、强化科技人员市场意识、持续提升基础队伍的素质和打造铁军精神的营销队伍,实现对外成就客户,对内成就员工的目标。 5、数智赋能助力经营绩效提升:公司致力于打造能支撑实时感知变化、实时分析变化、实时制定最优决策的数智化平台,通过数智化有效推进经营工作,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制造发展,实现数字化工具下的精细化管理,增厚公司经营效益。 1、产品及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节能节水产品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板、不锈钢焊管、铝带及铝箔等,光伏单晶硅业务主要原材料现阶段为硅料。上述原材料属于国民经济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基础原材料,价格波动较为频繁,公司产品价格因原材料价格波动、供需关系和竞争格局的变化亦存在较动,可能会对公司盈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光伏行业系国家战略新兴行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行业快速地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行业内优势企业纷纷扩产,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阶段性及结构性过剩,光伏企业在成本管控及产品性能各方面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若公司不能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现有市场地位,增强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将面临市场份额及利润水平下降的风险。 3、偿债风险:受公司拓展新业务的影响,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所升高,但若未来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负债水平不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公司将可能出现偿债风险。 4、存货跌价风险:公司经营中存货主要为原材料(多晶硅料、钢、铝等)和库存商品(硅片、组件)。如果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及公司经营策略出现失误,将增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风险。 5、宏观风险:光伏行业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关联度较高。在海外,出于保护本土光伏产业的目的,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曾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过“双反”调查、保障措施调查或上调关税,未来不排除仍发生国际贸易摩擦,公司下游客户所受到的贸易争端及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也会部分传导至公司,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公司亦将直接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 国家统计局: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彤程新材:光刻胶产品线取得新突破,预计多支ArF/ArFi产品将在下半年逐步实现量产导入 已有240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9.89亿股,占流通A股52.88%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6.55元。空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下跌的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觉得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的人可加强关注。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